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
专项工作方案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承载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占据着核心地位,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低关系到我院合格人才培养及办学质量,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方案》是学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学院“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化育人”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
专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提精神、树形象、强基础、创一流”为工作思路,从学院专业设置特点出发,紧紧围绕“好品行、高技能、有品位”的育人目标,寻找抓手,创新载体,选择路径,建立特色育人工作体系,形成特色育人工作机制,创新特色育人工作格局。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化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创建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的育人之路。
二、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组
组 长:赵志坚 学院党委书记
副组长:王茂兴 学院院长
成 员:李向阳 学院副院长
高 海 学院副院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办公室主任:李向阳(兼) 学院副院长
办公室副主任:孙炬仁 教务处主任
建设组成员:张德全 基础部主任
王彩云 思政部主任
贾悦舜 学生处主任
宋小花 思政教师
张翠花 思政教师
米文慧 思政教师
三、深入调研,找准问题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围绕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关键环节,聚焦思政课教学效果和大学生获得感这一核心指标,深入课堂实际,广泛接触师生,着力解决思政课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
1.3-6月,领导组通过召开座谈会、随堂听课等方式进行调研,会同相关部门解决思政课教学质量问题。
2.5月对全体学生进行学意测评,了解教师教学状况;发放调查问卷抽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汇总分析。
3.不定期对教师走访座谈,发现思政课的教学问题及教师教学中的有效做法,在发现问题中改进、提高。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坚持“德才并重、爱心培育”、“为学生打造未来,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核心,以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学院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1.学期初确定课程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分层级、分梯队进行培养。利用假期组织教师进行对外交流、实践研修,开阔教师眼界。
2.每周组织一次政治理论学习,在秋季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根据《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教学建议》,将十九大精神宣贯到每位学生。
3.3-5月对两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力争两位教师分别获取二级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
4.继续坚持教师相互听课制度,每位教师每月听课四次,各教研室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每月组织进行一次公开教学。
五、修订课程标准,完善教学资源
1.修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
2.继续完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3.每位教师结合所授课程制作两节微课用于教学,分别于5月和12月完成。
4.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手机、QQ、微信、微信公众号等手段,密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对学生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不断延伸课堂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六、规范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规范教学课堂
课堂规模不超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并且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2.合理设置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54学时,理论学时46,实践学学时8,安排在第一学期;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学分,72学时,理论学时64,实践学时8,安排在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1学分,16学时,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
3.严格选用教材
严格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最新统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和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DVD辅导资料,并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组织教学。
4.变革教学组织形式
根据学院转型发展需要和学院对思政课改革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我校对“三门”思政课拟采取“专人专题”教学模式,即把每门课的内容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专人负责讲解,实行教师轮转,学生轮听。并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教师讲授、师生互动、课外实践三个教学环节。
5.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行以问题为导向式教学,在“专题式”和“研讨式”教学中,强化课前导向、课堂互动、课后思辩,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积极推行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又照顾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建设目标。
七、拓宽渠道,形成合力
1.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坚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结合专业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八大职业习惯”和“四小职业习惯”,使全校教师都能成为思政课的“兼职教师”。
2.统筹安排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社科理论界专家、企业行业先进模范以及学院党政负责人上思政课讲台。
3.采用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将实践教学覆盖到每位学生。
4.广泛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主动承担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依科研促教学。
八、加强保障,协同育人
1.学院党委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建设,要积极领导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2.教务处要与思政部密切配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渗透”水平,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3.思政部要与学生处、团委相配合,开展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思政课教师担任部分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思政课教师担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师。
4.总务处要负责保障思政课教师的办公设备,配备必要的打印复印设备,为全体思政教师配备新电脑。
5.分管院长、书记要经常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研讨,要带领党务工作部、办公室、人力、财务处、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科研处、总务处及思政部等定期会商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协同育人联席会议,解决思政课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风、学风互相促进,教育、服务、管理协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齐抓共管的局面。
朔州职业技术学院
二〇一七年五月十五日